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一些东西 大家怎么看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5016次阅读 5次回复
阅读排行
从网上找的帖子,虽然很长,但是个人感觉分析的比较客观,没有明显的偏袒。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1、太极拳起源于何时,真不知道。
2、太极拳定型于19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定型人有4个人,分别叫陈长兴、陈清平、杨露禅、武禹襄。
3、太极拳的招数,是来源于戚继光长拳三十二式。这个东西,在河南温县陈家传下去,陈家历代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修订。这拳也不知道如何传的,反正到了19世纪中叶,陈家沟陈长兴、赵堡陈清平两人是最牛的,而陈家传说,有个叫“蒋发”或者“蒋把式”的人,对陈家拳有相当大的贡献。
4、到了19世纪中叶,杨露禅学艺,回到河北永年,与当地的财主武痴武禹襄比较,多次失败,然后三下陈家沟重新学艺,最终弄懂了太极拳“不争”的原理,彻底战胜武禹襄。武禹襄向杨露禅学习了拳架和格斗技巧,但是依然对拳术理论没有搞清楚,因此始终无法战胜杨露禅。
武禹襄就动身去陈家沟拜访陈长兴。陈长兴可能是因为年老,把武禹襄推荐给赵堡陈清平学习。
此时武禹襄的哥哥正在河南任县令。武禹襄在河南逗留期间,从盐店(真不知道是地名还是就是个卖盐的商店)得到了一个拳谱,里面有几篇文章和歌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武禹襄的水准,立即发现这个东西与杨露禅的东西如出一辙。
武禹襄找到陈清平学艺。在陈清平的教导下,他用一个月时间学通了太极拳。
我们不知道这王宗岳拳论是否就在此时流入陈清平一系,只知道陈清平的弟子们是拥有这个东西的。
武禹襄回到家里十分高兴,向各位兄弟出示这个拳谱,说真东西在此,就差练啦。
我们不知道武禹襄向他的兄弟们传授了什么,只知道他的兄弟们以后全部成为太极拳大家。
武禹襄在练习了一段时候以后,继续与杨露禅比武,此时两人平分秋色,也有说武禹襄略占上风的。杨露禅大惊。
5、杨露禅要到北京找生活,临行前把自己的儿子杨班侯托付给武禹襄。武禹襄将拳谱和拳法尽数传杨班侯和自己的外甥李经纶。
从此,杨露禅系的太极拳,有了武禹襄传的拳谱。而杨班侯接受杨露禅、武禹襄两大高手的共同教育,武功练成。
6、杨露禅本人还拥有一个拳谱,上面明确写明此拳来源于张三丰。这就是《杨家老谱》。这个拳谱从何而来不知道,反正他师父陈长兴没有传下去,是杨露禅自己所独有的,武禹襄不管知道不知道,反正他也没有传下去,我们可以推断他最大可能是不知道的。但是,武禹襄也承认,自己的拳谱(好吧,我们姑且叫做《武谱》)来源于张三丰。
杨露禅到北京后,就开始打,得到“杨无敌”称号。但是他与郭云深、董海川并未会面。然后得到了教拳的资格,开始靠教学吃饭。他的传授系统,称为杨氏流派。
7、杨班侯学成后去北京帮助父亲教拳。杨班侯性如烈火,好出手比武,而且下手也狠,所向无敌----因此也很结怨了一些人。他不想他父亲那样圆通。所以,最终杨班侯回到了家乡终老。杨班侯根据自己的心得也写成了一些东西,这个东西以后被他晚年的徒弟传下去,在建国初期的一本《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书中基本公开。这个谱,姑且叫《班侯谱》。这个谱因为被公开,所以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他的《飞狐外传》中照抄此谱的两个口诀,就是赵半山传胡斐的那两个。这是真东西。
8、杨露禅教过三个满族人,武功都很好。杨露禅把这三个人当作自己的徒孙,让他们拜在杨班侯门下。其中一个叫全佑,唯独他的拳传了下来。他教的最好的两个徒弟是山东掖县王茂斋和自己的儿子(当时全佑已经改汉姓,他的满洲姓叫吴福氏,所以他儿子姓吴,叫吴鉴泉)。这两个人传下的武艺,分别成为吴家北派(因为王茂斋在北京发展)和吴家南派(因为吴鉴泉以后在上海发展)。
9、杨露禅有三个儿子,老大虽然得传,但年轻时候早死,老二是杨班侯,老三是杨健侯。这个老三一直跟在父亲身边,得杨露禅传授。因此他的拳与二哥的不太一样。他性格温和,所以继承了其父亲的教拳事业。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杨少侯,另一个是杨澄甫。杨少侯性格像他二大爷,也是性如烈火,好动手,结怨多,50多岁就去世啦。杨澄甫则性格大气、圆通,所以教拳事业大发展。为了教好拳,他把杨家的太极拳重新做了系统的定型,最终确定了太极拳的各种传授步骤。从此,“杨氏传统大架子太极拳”诞生。
但是,杨家和吴家也是把《王宗岳太极拳谱》列为自己门派的最高指导文献。这个与武家是一致的。
10、全佑算是杨家拳的传人而不算吴家的第一代。全佑这个人十分尊敬老师,因为杨家教拳为生,他就很少传人,免得砸杨家后人的饭碗。以后因为一个变故才开始教学生。他儿子吴鉴泉教了很多民国时期的高官。但是吴鉴泉牢记其父亲的话----绝不与杨家争学生,因此,一直跟杨家相处很好。
以后民国迁都南京,杨澄甫也南下发展,吴鉴泉当时已经去了很长时间,立即与杨澄甫联系,约定绝不互相进行教学的恶性竞争。
11、杨家和吴家的拳,同出一人(杨露禅),交流密切。
全佑得到了全套杨家老谱和武谱。
从我叙述的情况可以看出,杨澄甫和杨露禅的拳术架势是不太一样的。
全佑的拳术则应该接近杨露禅的架势。而到了王茂斋和吴鉴泉时代,他们也同杨澄甫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吸收了杨澄甫大架子慢练的思路,分别修订了自己的架子。全佑原有的架子,就是现在吴氏南派的“快拳”,其实这架子在北派也是有流传的。王茂斋传杨禹廷,杨最出名的学生是王培生,拥有自己的心得,但未能独立一派。
12、杨派和吴派,架子接近、理论完全相同。
按理说,这两派没有必要分开。但是最终还是在习惯上被分开啦。但这绝不是杨吴两家人的本意。这两家人一直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关系。
其实这期间有个问题。有个叫宋书铭的人,在袁世凯的总统府做事。他自己说练过太极拳,吴鉴泉等人就去拜访他。结果一动手,吴鉴泉等人都完全不是对手,就跟宋书铭学艺。宋传了他们一些拳法,这些拳法与杨家传的很接近,并传了他们一个拳谱(姑且叫《宋谱》)。这拳谱与《杨家老谱》《武谱》不同,但是理路一致。这个拳谱明确写出宋的拳术来源----来源于老子,逐渐传到张三丰,张三丰收徒七人,第一个是宋远桥,功夫最高的是俞莲舟。宋书铭是宋远桥的后人。这个拳谱的内容,以后被吴家后人吴公仪说给自己的朋友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听,金庸借此写出《倚天屠龙记》武当派的相关内容。
因此,吴家独立,其实也是有客观原因的----他们有自己的理论,同时是宋家的传人。
宋书铭以后回到家乡,不知所终。
杨派杨澄甫之后,杨家是杨澄甫长子杨守中到香港传授拳术,在大陆上,傅钟文则因为被选来编写《杨式太极拳》一书而成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傅钟文是杨澄甫的外孙子辈的亲属。
杨澄甫和李景林交好,所以杨家大架太极拳就传到李景林手中。李景林传弟子李玉林,李玉林传子李天骥,李天骥建国后在体委武术司工作,受命编一套简化版的太极拳。李天骥就根据自己掌握的杨家太极拳,编订了一套24个姿势的太极拳,就是现在的简化太极拳。
吴派,吴鉴泉的儿子吴公仪、吴公藻以后去了香港。大陆这边则因为吴鉴泉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为代表人物。
吴公仪去香港后,香港人多从学,这自然抢了别的武馆的生意。于是香港武术界与吴家多有冲突,在香港武术界则出了白鹤派陈克夫挑战吴家。陈克夫当时30多岁,吴公仪已经50多岁,因此陈挑战的是吴的下一辈。但是吴公仪却亲自迎战,并且通过各种公关,把挑战改作慈善比赛,在比赛中,打成了不胜不负不平之局。此战后,吴家在香港的传拳活动,得到香港武术界的容忍。以后,杨守中到香港,得吴家助力不少。
吴公仪与武侠作家金庸交好。因此,吴公仪曾对金庸详细讲解了《武谱》的内容。相关内容,被金庸照抄为《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的“九阳真经”、张三丰的“太极拳理论”,《倚天屠龙记》上的张三丰太极拳,就是吴氏南派太极拳的样子。


13、话分两头。
再说武禹襄这边。武禹襄传李经纶,李经纶传郝和。
武禹襄是秀才、财主。李经纶是举人、财主。郝和是个卖菜的,小康。但是对武术爱好,就宁愿给李经纶送菜不要钱只要学太极拳,感动了李经纶。李经纶就传了他一些技术。以后李经纶发现郝和是个学武天才,就正式以他为徒弟,但有个条件----李家后人只要想学拳,郝和的传人必须无条件无保留的传授回来。----当时李家后人年龄都比较小----郝和答应,得传全套太极拳,并得到《武谱》。这个《武谱》在李经纶手中,被进行了重编,含有全部《武谱》内容,武禹襄及其兄弟和李经纶的一些心得,定名为《廉让堂(李家堂号)太极拳谱》。(简称《李谱》。)后来,郝和果然把拳术全部回传给李家。而李家也保留着《李谱》和李经纶所尽力能传下的技术,进行参照,因此李家至今还是十分牛的一个太极世家。武家后人也得到李家、郝家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武家的后人现在仍有掌握全部技术的。
14、郝和在中年以后,听说杨家在北京教拳声名鹊起,也动了复制成功的念头,就进京去教拳。但是他把拉关系、打名声等事情想的过于简单,又没有得到杨家的全力帮助(想想是正常的,要是是武家后人,杨家后人尽力是可以的,武家传人嘛......还是隔了三辈的),因此就生病,在京城客栈病倒。当时是腹泻病,那个时代没有黄连素,腹泻是能死人的。形意八卦拳家孙禄堂和杨澄甫交好,想跟杨澄甫学太极拳。但是没能如愿。他听说这件事情,就很义气地去为郝和找医生治病,照料了一个月,直到郝和痊愈。郝和十分感激,就对孙说听说你想学太极拳,我把太极拳教你吧。孙本来就是大高手,对太极拳是一听就明白,因此一个月就学会了全部太极拳,并得传《李谱》。
郝和在此事后,深感长安居大不易,就回到家乡河北永年传授武术。当时李家、武家都不对外传拳,因此,郝和的太极拳就传遍永年,被尊为“郝家太极拳”。但是郝和不忘本,自己依然称此拳传于武家,得于李家。
15、孙禄堂得郝和传太极拳和《李谱》之后,参照自己的武艺和经验,写成《太极拳学》一书,公开发行。此书在尊《武谱》的基础上,对太极拳理论多有发明,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因此,孙派自此独立。
孙禄堂儿子孙传周,武艺高强,但是一直没有传人,建国后去世。孙禄堂女儿孙剑云还有孙传周的子女为其技术的主要传人。
16、话分三头。
前面说了杨、吴、武、孙四派。这四派的架势有不大的区别,但是练习方法是基本一致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最高指导理论《王宗岳太极拳论》。这四派以杨家为主流,在全国广泛传播。杨家,成为无可争议的太极拳泰斗世家。
再说河南赵堡陈清平那一支。
陈清平教人很多,最好的有和兆元、李景延两人。
和兆元的拳,传到现在,称和氏太极拳,但是没有得到所有后代传人的一致认可。这些不认可的人,还有陈清平别的弟子的传人,依然把陈清平传下的拳称为“太极拳”,因为是在赵堡流传,所以现在叫赵堡太极拳。着也是赵堡太极拳是唯一以地名命名的原因----人家的全名,就叫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是外人给加的区别词,意思就是“赵堡那地方的太极拳”。
他们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最高理论指针。
李景延则根据师传,别出心裁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术,叫“忽雷太极拳”。这种拳,把拳术练法分为13个阶段,以(记不得啦,是五个字的一本书)为直接指导理论。因此,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流派。
陈清平的传人至今尚认为,王宗岳实有其人,并绘制出了王宗岳、蒋发到张彦、陈清平的传授路线。
17、话分四头。
陈家沟陈长兴的后人,据说是会练拳的。但是我们知道的,只有他曾孙陈发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家有人在北京教拳,他叫陈照丕。以后陈照丕要到南方去工作,就对学生说:我的拳是跟我三叔学的,我三叔叫陈发科,他可以教你们。他的学生就请陈发科来北京教拳。
陈发科武功极高。
陈发科的拳,和别的流派不同的是:第一,他没有理论。他根本就没听说过《武谱》《杨家老谱》的内容,更不要说遵循啦。第二,他的风格不同,不是慢练,而基本是快练入手。第三,他多一个外形近似少林拳的二路炮捶。
因此,陈发科的拳,得到了当时太极拳界的广泛质疑。陈发科也没法分辨,只是用他是陈长兴的曾孙这个名义来教学。
陈发科一共收过5个徒弟,以李经梧为首。
陈发科的主要传人,有其侄子陈照丕、其子陈照奎、其女陈豫侠、其徒弟李经梧、其学生洪均生、冯志强、雷慕尼等等。
陈发科晚年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了几个新招,加在架子里。这个,跟陈照丕传的早年架势不同,后人把陈照丕传的陈发科早年架势叫陈氏老架,把陈照奎、李经梧等传的晚年架势叫陈氏新架。
陈发科的学生洪均生,把陈发科传授的架子动作的打法变化糅合在架子中,并取《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指导理论,创造《拳品》、《三字经》等新理论,开创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又叫“陈氏济南架”(洪均生为济南人)。洪均生在世时,弟子们有建议独立出来的。但洪均生不允许弟子们在他在世时独立成一派,却默许了死后弟子们独立的行为。在他去世后,其弟子有的主张独立成一派,称为“洪式太极拳”,有的依然坚持师父在世时候的叫法,依然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陈发科的学生冯志强,把自己的经验糅合进师传,引用胡耀贞传授的气功理论,并发明了新的理论,创造了“心意混元太极拳”。这派我不太熟悉,应该是和气功流派的结合。你提到的心意24式,就是这派的入门拳法。
陈照丕在建国初期回到陈家沟。当时,陈家沟已经基本没人会练拳,据说只有一个叫王彦的还会拳。也有说还有四个人会拳,其中一个是王彦。于是陈照丕就在家乡,开始教授拳术。现在陈家沟的太极拳,基本全是陈照丕传授。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陈家有陈品三,写成《太极拳图画讲义》一书出版,其拳法与陈发科所传授有差异。我们现在把这拳叫“陈氏小架”,现在据说还有人会。陈品三明确了陈家的拳叫太极拳,明确了陈家拳的最高技术为“缠法”,明确了相关理论。
这一切,均与杨吴武孙赵堡五家的传授不合。
18、话分五头。
还有个李派太极拳。据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杨露禅进京后,第一个得传的是王兰亭。王兰亭将自己的太极拳传给盟弟李瑞东。李瑞东四处访友,得到甘凤池的后人甘淡然,少林派大师岳青山传授,结合三家武艺,创造出一种新的太极拳,架势跟原来的差不多,叫“太极五星捶”,也称“李派太极拳”。但是他们并不尊奉《王宗岳太极拳论》。这派的传人,建国初期是高瑞周。
还有个府内派太极拳。据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杨露禅进京后,有个叫富周的得传全套太极拳,并传给了姓萧的。这派太极拳的套路和原来的差不多,但是却多了“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等等,反倒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中描写的内家拳相合。这派我也不太了解。
吴图南是杨少侯和吴鉴泉两个人的传人。他继承了两家的拳法后,对宋谱研究很深,在他的拳术体系中,宋谱被提到一个仅次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地位。因此把他拿出来单讲。但是,他也未能自成一派。他曾经在一次太极拳联谊会上当面给过陈发科和高瑞周难堪,说他们不遵守王宗岳太极拳论,练习的不能算太极拳。因此陈发科高瑞周只能作为列席代表。陈发科高瑞周没有多计较,就做了列席代表。这事情是网上说的,不知对不对。(不对别找我......)


二、太极拳相关考证以及现代的发展简述
1、太极拳的创始,是这样的----根据现代传人的叙述----
陈发科说:太极拳祖宗就会,不知多久。
陈品三说:太极拳传于陈家祖先陈卜。
杨澄甫说:杨露禅告诉他,此拳创造于张三丰,传于王宗岳、蒋发、陈长兴为蒋发唯一弟子,陈长兴传杨露禅。
李经纶说:太极拳不知传至何人,但是王宗岳是集大成者。
宋书铭说:太极拳创于老子,历代都有传人,以后传到张三丰和他的七个弟子,他这一支是宋远桥的后人。
李家后人说:李经纶当时最初记录的就是太极拳传于张三丰,后来在拳谱记录中删去啦,原因不知。
赵堡传人说:太极拳创于张三丰,从王宗岳首传,下面是蒋发、邢喜怀......直到陈清平。
吴、孙两派关于这个,没有论述,吴派以杨传为准,至今尊奉张三丰。

由于杨、吴两派是流传最广的派别,所以,在以前,张三丰创太极拳、王宗岳、蒋发传太极拳成为定论。

2、上世纪30年代,唐豪先生开始对太极拳进行考证。唐豪给顾留馨的信中明确写道:唐豪直到晚年仍不会太极拳,打不下一个整套的套路。可见唐豪的考证,是属于外人的考证。
唐豪的考证原则就是要推翻张三丰创始人地位(见唐豪文集)。
唐豪发现了太极拳套路与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的亲缘关系,然后到了陈家沟调查,发现陈家提供的家谱上写有陈王廷是陈家拳手刀枪创始之人的写法,遂确定陈家拳创始人为陈王廷。
但是这样没法解决王宗岳和蒋发的问题。他自己说曾在北京得到一个本子,上面有王宗岳太极拳论、一套阴符枪和一套陈家沟的刀法。阴符枪前面有一个序,说这个阴符枪是山右王先生所创造。
根据这个,他推理----王宗岳太极拳论、阴符枪、陈家沟刀既然抄在一个本子上,所以说这个抄录者应该就是陈家沟的传人,同时这抄录者还创造了阴符枪,而枪既然是山右王先生创造的,而本子上又有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所以山右王先生就是王宗岳,王宗岳就是陈家沟的传人。根据那序言的落款,他确定了王宗岳就是乾隆时期人。王宗岳是如何得传的呢?不知道。
好玩吧?
然后是《武谱》的内容。《武谱》除王宗岳太极拳论外,还有几篇内容----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张三丰太极拳经。这几篇内容怎么办?经他考证这是武禹襄所做,冒名张三丰。
他又说,陈家很保守,绝对不学外来的拳。因此,可以推断,杨露禅学的拳,就是陈王廷创造的拳。
所以,他推断,太极拳创始人是陈王廷。
上述内容,山西科技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唐豪文集》。

3、顾留馨先生的身份我就不多罗嗦啦,大家可以去查。
顾留馨先生在上海曾在杨澄甫(也有说是杨澄甫弟子陈微明)的太极训练班学过太极拳,时间大约在两年。
顾留馨先生建国后曾跟陈发科先生学过陈氏太极拳,时间大约一个月,每天学4、5招(见顾留馨太极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
顾留馨先生认可唐豪先生的考证,并与唐豪先生有密切的接触(见顾留馨太极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
顾留馨先生多次给高层领导以及胡志明等外国友人教授太极拳(见顾留馨太极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

建国后,顾留馨先生受命主持编写四式太极拳的书籍。他完成了这项工作,编出陈、杨、吴、孙四家太极拳书籍,以后又编了武式。

《陈式太极拳》作者沈家桢、顾留馨,示范者陈照奎。但是,李经梧的后人说,这书的技术部分是李的东西,却没给人挂名,而理论部分,至少洪均生提出了很多疑问(蒋家骏相关回忆文章)。
《杨式太极拳》作者傅钟文。傅钟文祖孙三人以后出版了《杨氏太极拳嫡传练法》一书。这个我就不多说啦。
《吴式太极拳》作者徐致一。
《武式太极拳》作者郝少如。近年再版时,经过修订恢复了原稿附录的《廉让堂太极拳谱》全文。
《孙式太极拳》作者孙剑云。
这些书是套路+拳谱,拳谱均采用顾先生的考证后修订的拳谱。

4、顾先生对现代太极拳提出了很多新理论。
陈家太极拳陈品三的书重视缠法。顾先生把这个称为缠丝劲,认为这是所有派别太极拳的核心。
这个理论引起了相当的争论。(洪均生的弟子们、李经梧的弟子们编订的文集以及顾留馨太极拳文集中,有此方面的记载)

5、李天骥在编订简化太极拳后,对杨氏大架太极拳做了修订,以利推广。这就是88式太极拳。
国家体委的武术专家们,在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编订了第三套推广性的太极拳,就是48式太极拳。这套拳依然以88式为基础,但是参杂了一些陈、吴、孙式的动作,也允许参用它们的风格。
国际武术比赛兴起后,为找出一个标准的竞赛套路,专家们沿袭48式的思路,编订了42式太极拳作为综合类的国际通用竞赛套路。
同时,专家们还编订了陈、杨、吴、武、孙五种国际通用竞赛套路。
自此,现代太极拳运动各套路基本形成。

现代太极拳运动出发点是体育健身和竞技,讲究的是锻炼要规范和贴近大众,竞技要高新难美。

6、从太极拳的流传看,近百年一直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杨家太极拳。太极拳当时也没有分派,都是一个名字----太极拳。
杨家也从未否认拳法来自陈长兴。
在陈发科到北京传拳时,杨家虽然没帮助,但是也绝对没捣乱。
吴家和杨家一直关系不错,互相扶持。
郝家在河北和上海传拳,发展不快,与杨家、吴家无冲突。
孙家发展也不快,而且多和形意八卦一起传授,在传授人员的选择上,与其他各派有差异。
赵堡诸派在河南和西北传授,与其他各派互不干涉。

以上各派,都基本认可张三丰的创始人地位,都尊奉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最高指针。

近年来,陈家拳得到广泛传授。陈家拳以唐豪考证为历史依据,以陈家沟为基地广泛传播,掀起了一个太极拳传授的高潮。


李老师在他的图中,把戚继光长拳列为太极拳源头,对不对?
不对。

为何不对?

先说戚继光长拳。
戚继光长拳是中国拳术历史上划时代的东西。戚继光把当时他见到的所有拳术进行了归纳,编成这拳。
这拳,不是现在军体拳那种“取狠招”式的归纳,而是把所有的动作进行总结,提取其中的发力形态而编成的。
在戚继光的眼里,拳术,不过是人类身体保持动态平衡的技术,并在此情况下,迫使对方无法保持动态平衡的技术。
因此,他归纳了所有的拳术招数,选取----更确切的说是编写----三十二个动作。

所以,戚继光写得很清楚----(原话忘记啦)----拳术本来不是用来打架的(打架用器械岂不更好?),只是用来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这是为啥?这是因为他要强调,他的拳术,不是“实用狠招”“实用组合”,而是“所有的合理的发力架子”的集合!只有搭成这个架子,才可以用来活动手足、惯勤肢体。
而且,他也下了定义----这是初学入艺之门,也就是说,非“初学”的,这个门已经走过啦。

为啥太极拳一定是建立在戚继光长拳的基础上的?就是这个原因。
其实看前面我的叙述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拳,都可以在此基础上练习发力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最后却选择了戚继光长拳?这难道是偶然?不是,是因为戚继光本人,已经完成了发力架子的选择----戚继光已经为太极拳铺好了基础的路基!

有路基啦,还需要有啥?
还需要有思路!
思路在何处?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提出了一系列核心的问题。简单的说吧,提出了----

以弱打强原则的确定。
力量在此原则下的核心地位。
自身力量的发出和对方力量的破坏和引导问题。
发力和破坏发力的练习过程问题。
破坏和引导发力的技巧问题。
发力源头的寻找问题。
发力点的确定问题。
发力路线的感知和查找问题。

这篇文章,一共400字,就涉及到了如此多的问题,实在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大珍宝!

这文章,提出了新的格斗思路,从而在武术中真正确定了独立一家的可能。
以此种思想,放到任何一种拳术上,都可以将其改变成太极拳。

而恰恰是极端重视动态平衡的戚继光长拳,为这种思想提供了最完善的土壤!

所以,太极拳在这两个源头下形成。

有人说,爹给是儿子的是精气和精魂,娘给儿子的是血液和肉体。
王宗岳太极拳论,给这种新拳术以精气和精魂,是这种新拳术的爹。
戚继光长拳,给这种新拳术思想托身的最好基础,是这种新拳术的娘。

所以,李老师的图画是错的----太极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王宗岳,另一个是戚继光。但是,两人的地位是不同的----
而没有戚继光长拳只有王宗岳拳论,太极拳总是还要产生,只是要更加费劲;
没有王宗岳拳论只有戚继光长拳,太极拳就不可能在那个时候存在(当然以后可能会由李宗岳,刘宗岳之类的出现,但那是未知的啦......)!
(戚继光无意创造一种以弱打强的拳法,他只是追求动态平衡和发力的高效;而王宗岳上来就是要提出一种新的、以弱打强的拳法!)

所以,传统太极拳的起源,必须解决王宗岳的问题----王宗岳是绕不过去的。
但是,《武谱》中提到了张三丰,而且明确说明了有文章是张三丰老师的遗论。
《杨家老谱》中提到了张三丰的传留。
《宋谱》直接说明此技术与张三丰的关系。
目前,有人直接说:《武谱》提到张三丰一段,是别人加上去的,《杨谱》也是别人加上去的,《宋谱》干脆就是别人伪造的----。好吧,我信。呵呵。

正因为不同源流的拳谱都指向张三丰,那么,无论这个张三丰是不是明朝初年那个张三丰或者宋朝那个张三峰----我们只能判定,在太极拳历史上,那个是王宗岳的前辈的张三丰,同样绕不过去啊。
很多人认为太极拳起源于何时、何人并不重要,只要按老师教的,把自己的拳练好就行了,老是纠缠于是否是黄帝、老子、十力和尚、张三丰、陈王庭创拳之类的话题没有实际意义,只会造成门派之见、利益之争,不利于太极拳的发展。 不过,依我看,弄清楚(尽管很困难)起源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练习是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因为,不同的起源就决定了不同的理念和练法!最简单地讲,如果太极拳起源于张三丰就完全可能是用于炼气养性、修道成仙;如果起源于陈王庭就完全可能是用于古战场近身搏击的需要! 这样一来,各自修炼的目的和用途及方法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喜欢神秘的东西。 你们为什么不去看看戚继光说了什么呢? 看看拳经再说吧。还有,不要将他的看成是当兵的把式,当兵的要练得很全是比较难的。



那时候最厉害的拳术,基本上是带兵的将军,而不是什么隐士,毕竟他们是用性命担保的。 当然和尚道士里面也是有利害的,不过这和他们的养炼有关。另外,那个据说是黄宗羲写《王征南墓志铭》,非常可疑。谁有全文发一下比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戴腓

2016-6-20 08:38:42

追求太极拳的起源与正宗与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所练太极拳里有太极拳的内涵和太极之理,每个动作有阴阳之理,运动过程有节节贯穿,不丢不顶,以柔克刚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洹陂

2016-6-20 08:38:50

雖然是個人推估,考據較少。
但私以為樓主寫地相當客觀,且推論合理性極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阚海端

2016-6-20 08:38:57

学练太极就别管谁发明的了因为太早了,现代人只能按现有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到了当今再研究起源就很麻烦了,前辈拳师回答也是祖上就有。没事再去追问起源就等于追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了。前辈说,太极拳好说劲难讲,太极拳讲的就是个劲那么这是个什么劲呢?陈鑫书里早就说明白了,太极拳缠丝劲也,不明此便不明拳。这个缠丝劲一看不见二又摸不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这就来事了,有的练一辈子太极拳也找不出缠丝劲来太极拳就是这么难学,所以说想学太极拳但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也就说大部分人学不会,为什么说大部分人学不会呢从其说的理论看就一直不题缠丝劲就是题缠丝劲也是放到最后题,太极拳就是缠丝劲放到最后题还是说的太极拳吗?缠丝劲以外的理论都是在缠丝劲出来后产生的表现形式的词汇,那么既然大部分人学不会干脆别练不是也不是把太极拳当做一个运动形式练或者一个消遣玩练也是不错的,正是有这些人的积极参与影响更多的人来练扩大太极拳影响力让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练出来那不就是对太极拳的贡献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5

很多人认为太极拳起源于何时、何人并不重要,只要按老师教的,把自己的拳练好就行了,老是纠缠于是否是黄帝、老子、十力和尚、张三丰、陈王庭创拳之类的话题没有实际意义,只会造成门派之见、利益之争,不利于太极拳的发展。 不过,依我看,弄清楚(尽管很困难)起源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练习是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因为,不同的起源就决定了不同的理念和练法!最简单地讲,如果太极拳起源于张三丰就完全可能是用于炼气养性、修道成仙;如果起源于陈王庭就完全可能是用于古战场近身搏击的需要! 这样一来,各自修炼的目的和用途及方法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喜欢神秘的东西。 你们为什么不去看看戚继光说了什么呢? 看看拳经再说吧。还有,不要将他的看成是当兵的把式,当兵的要练得很全是比较难的。



那时候最厉害的拳术,基本上是带兵的将军,而不是什么隐士,毕竟他们是用性命担保的。 当然和尚道士里面也是有利害的,不过这和他们的养炼有关。另外,那个据说是黄宗羲写《王征南墓志铭》,非常可疑。谁有全文发一下比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戴腓

2016-6-20 08:38:42

追求太极拳的起源与正宗与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所练太极拳里有太极拳的内涵和太极之理,每个动作有阴阳之理,运动过程有节节贯穿,不丢不顶,以柔克刚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洹陂

2016-6-20 08:38:50

雖然是個人推估,考據較少。
但私以為樓主寫地相當客觀,且推論合理性極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阚海端

2016-6-20 08:38:57

学练太极就别管谁发明的了因为太早了,现代人只能按现有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到了当今再研究起源就很麻烦了,前辈拳师回答也是祖上就有。没事再去追问起源就等于追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了。前辈说,太极拳好说劲难讲,太极拳讲的就是个劲那么这是个什么劲呢?陈鑫书里早就说明白了,太极拳缠丝劲也,不明此便不明拳。这个缠丝劲一看不见二又摸不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这就来事了,有的练一辈子太极拳也找不出缠丝劲来太极拳就是这么难学,所以说想学太极拳但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也就说大部分人学不会,为什么说大部分人学不会呢从其说的理论看就一直不题缠丝劲就是题缠丝劲也是放到最后题,太极拳就是缠丝劲放到最后题还是说的太极拳吗?缠丝劲以外的理论都是在缠丝劲出来后产生的表现形式的词汇,那么既然大部分人学不会干脆别练不是也不是把太极拳当做一个运动形式练或者一个消遣玩练也是不错的,正是有这些人的积极参与影响更多的人来练扩大太极拳影响力让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练出来那不就是对太极拳的贡献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