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转帖解密大成拳文/周向前

[复制链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21:17:15 | 只看该作者
3、抱七撑三

“抱七撑三”在大成拳的理论中见得比较多,王芗斋早在《拳道中枢》中就说,两臂之力内七外三。抱七撑三按大成拳的理论是“争力”,前已论述,但我还想单独讲一下抱七撑三。先讲讲抱七撑三的正确动作,肘关节在100°左右的姿势基础上,大、小臂有向内抱又向外撑的交替动作意思。再在此基础上,用七成力往内一抱,随即又用三成力往外一撑,如此重复运动。抱七撑三的正确动作绝不是现在的大成拳中,大臂有内抱外撑的意念。正确的方法应是大臂保持向内抱,又向外撑的交替动作意思,再在此基础上做内抱、外撑的有明显幅度的重复运动。而绝对不是意念上的一抱一撑,这就是传统保留的东西。而传统武术为什么要求抱七撑三,而不要求抱五撑五、抱三撑七或其他呢?而偏偏要求抱七撑三呢?这其中还是有科学道理的。生理学指出,肌紧张反射主要表现在伸肌,而屈肌的肌紧张反射很弱。这原因是伸肌是抗重力肌,地心引力主要作用于伸肌,所以肌紧张反射主要表现在伸肌。而在此基础上,通过站桩训练建立的弹力条件反射也一样,主要表现在伸肌。伸肌的弹力条件反射反应比屈肌的弹力条件反射反应明显得多,而产生的弹性势能大得多,而屈肌的弹性势能很微弱。当然,出拳、出腿动作正好是伸肌的收缩运动,也正好利用其产生的弹性势能发力。那么,站桩训练就可以着重训练伸肌,而训练屈肌的意义不大。所以,精细灵活的上肢在训练时,做内抱动作牵拉对侧拮抗肌伸肌可用力一些,而向外撑的动作可用小一点的力,以着重训练伸肌。因此,传统武术要求的抱七撑三按现代体育理论分析,就是这个原理,着重训练大臂肌的伸肌。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21:16:30 | 只看该作者
2、争力

现在的大成拳传授的站桩有一个重要内容是所谓的“争力”,而且关于“争力”的解释和“争力”的内容也是形形色色。看看一些关于争力的描述:站桩时,身体同时有相反方向的力量,包括上下、左右、前后,浑圆一争,形成一股浑圆力。设想手腕前、后系着一根弹性绳子,前方与外界相连,后方与脖子相连,前方与后方同时一拉、一松,身体不为所动。无关节不顶,无关节不夹、、、、、、这些“争力”训练真的能使人体获得劲、获得浑圆力吗?这些理论与现代体育理论相去甚远。其实,据我的研究发现大成拳这些所谓的“争力”应包含动作,训练时躯体的动作,而不是假想争力。正确的站桩绝对不是静止的站成一个姿势固定在原地,再配合意念活动。正确的站桩应该站成特定的姿势,在此姿势的基础上进行重复的交替动作而牵拉训练肌肉。而大成拳把这个交替动作玄化为“争力”。比如,大成拳站桩要求肩下似夹非夹,或如夹一弹性气球,想象用力球会爆,不用力球会掉,身体不为所动,这在大成拳中为“争力”。其实,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肩部在撑起,伸展肩肌的姿势基础上。肩部有往下夹,又有往上撑的交替动作意思,此时在外形上没有明显幅度的动作。再在此姿势基础上肩关节做重复的交替动作:肩关节往下用力夹一下,然后又用力往上撑一下,如此重复十多次为一组训练。此时在外形上肩关节有明显幅度的上抬、下压动作。此组动作为牵拉训练肩肌。“含胸紧背”这个“争力”亦一样,背部在略弯伸展背肌的基础上。保持胸向内含、两肩胛骨既远离脊柱,而又两肩胛骨往脊柱靠拢的交替动作意思。此时外形上没明显的动作。再在此基础上做动作:胸向内一收,两肩胛骨同时配合用力望前一送,远离脊柱作前伸运动(含胸);随即又两肩胛骨往脊柱用力一靠拢,作后缩运动,双臂同时配合往后一拉(紧背)。重复十几次为一组。此组动作为牵拉训练背肌和胸肌,含胸是牵拉背肌,紧背是牵拉胸肌。“前膝与后胯争力”,这个“争力”的正确动作应是前膝往前一顶,再随即后胯往后一旋靠,这组动作是牵拉训练大腿肌和髋肌。再又“头与双脚的争力”应当是抬起的双脚往下一踩,臀往下一坐,随即双脚往上一提,头往上一顶,这组动作是牵拉训练小腿肌和大腿肌。其它关节部位的动作一样的原理,依此类推。因此,大成拳的“争力”大概相当于那些没明显动作幅度的交替动作意思(像王芗斋在《拳道中枢》中所说的“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也相当于站桩姿势中的交替动作意思)。站桩要求有这些交替动作的意思是为了使肌肉保持一定的张力,加强肌肌紧张反射,而加大训练效果。但这不是站桩训练的重点关键,练出效果后甚至可以没有这些交替动作意思。重点是在此基础上的幅度明显的交替动作牵拉肌肉。大成拳前辈把站桩训练的交替动作意思和大幅度的交替动作隐晦为“争力”,表达如此隐晦,如此保守,怎么会让学习者领悟出其中的奥妙,而导致这门知识朝畸形发展也是必然的。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21:15:39 | 只看该作者
1、 站桩姿势

形意拳只一个“三体式桩”站桩姿势,王芗斋早期传授的站桩姿势也不多。现在发展到了有很多的站桩姿势,甚至还有坐势、卧势。那么站桩姿势真的需要几十种吗?那些花俏的站桩姿势有用吗?我在《真功夫——劲》系列文章和论文中介绍得很详细。站桩按现代体育理论分析,它的科学原理是:人站在地球上,受万有引力作用力的影响,关节会往下掉,而会牵拉肌肉引起肌肉收缩而对抗地心引力,以维持人体姿势,这就是现代生理学中所说的人体先天就有的非条件反射——肌紧张反射,这个反射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两位生理学家就已发现。而站桩的科学原理是,在肌紧张反射的基础上,站成特定的姿势,对肌肉进行牵拉刺激训练,而与肌紧张反射相结合建立一种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增加出拳、出腿的力量和速度。这就是传统武术中所说的“劲”,也称“内劲”、“浑圆力”、“整劲”、“寸劲”、“暗劲”等。而站桩只是获得劲的训练手段。而站桩的特定姿势的原则是能自然、充分伸展全身各大主要肌肉群,保持一定的肌张力,能使肌肉感受器肌梭得到有效的牵拉刺激,而又能利用到关节重力和肌紧张反射。所以,随意摆一个姿势是不能进行有效训练的。王芗斋在其文章中有“筋须伸展、肉须舒张”等的描述实际就是指要伸展关节两侧的肌肉、肌腱。所以,大成拳的技击桩不是随意的站,比如不会要求站成军姿,而是要求一定的姿势,按科学分析就是为了这些原则。比如,姿势要求全身关节微屈,是为了伸展关节两侧的肌肉;肘关节成半圆,是为了伸展上肢肌屈肌和伸肌的肌腱、肌肉,肘关节始终在肩腕连线之下,是为了利用肘关节的关节重力加强上肢肌的肌紧张反射而加大训练效果;姿势要求前手抬起与眉高,是为了伸展背肌和肩肌等;要求躯干略前倾,是为了加强躯干肌的肌紧张反射而加大训练效果;屈髋、臀部后突是为了伸展髋肌;下肢站成“丁八步,双脚跟内拧、抬起,双膝关节微屈又极力向外拧,双大腿根向内夹等姿势”,是为了伸展下肢肌的伸肌和屈肌;足根抬起离地是为了加强下肢肌的肌紧张反射而加大训练效果、、、、、、。现在的大成拳传人中,有人传授的“浑圆桩”等姿势,基本上是正确的,基本能达到这些原则。而还有一些特殊的站桩姿势是为了着重训练一些“浑圆桩”不太好训练的肌肉群,只是对基本的“浑圆桩”的补充。比如“鸟难飞”桩,以手掌动作为重点,而专项训练掌指肌的“劲”。“托宝贝桩”以前臂动作为重点,而专项训练前臂肌的“劲”,训练前臂的螺旋力。“独立桩”以腿部动作为重点,而专项训练下肢肌的“劲”。所以,站桩的姿势不应该求多,求复杂,而应该力求简单。能用简单的方法达到效果就是好方法。所以,站桩训练劲就一个基础姿势,另外还有几个特殊的站桩姿势为补充。而那些花俏的姿势包括坐式、卧式和行走式无训练效果。那些花俏的姿势对于“武术家”来说,只有这么几个作用,能更好的迷惑、误导别人,保住秘密。能在教徒弟时更多样化,有更多的假功夫传授给徒弟和外人。另外,站桩的姿势只是基础,还有很重要的是在姿势的基础上做动作。大成拳的站桩都是站成姿势固定在那里,没有躯体的动作,这样的训练是没效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秘籍网 ( 苏ICP备15516793号 )     

GMT+8, 2024-6-6 04:19 , Processed in 0.11131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