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宋遠橋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01: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孤陋寡闻,在网上看到网上有关宋氏太极拳的文章,转载如下:

宋书铭和他的“宋氏太极拳”


1958年我15岁的时候,学拳技于北京张虎臣老师。当时只是把精力放在拳技上,对太极拳的历史不感兴趣,甚至不知道太极拳有陈、杨、吴、武、孙等拳式及大、中、小架流派。随着年龄的增长,渐知我师(指张虎臣前辈,下同)拳技从学于杨少侯、杨澄甫、许禹生,以及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方面的知识。
1960年暑假,我师给我几期许禹生主编的《体育》杂志和两个手抄本,命我认真阅读。记得一本是陈微明的《太极答问》,另一本是《内家后天第一功集要》。《体育》杂志毁于文革,手抄本为我抄存,保留至今。
这里我谈的是《内家后天第一功集要》手抄本中的一些细节。
《内家后天第一功集要》中有一篇(明代)宋远桥写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叫作《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内容涉及太极拳的起源、传承、名目、拳论,以及十不传、四大忌、三小忌等。
我是个中学教师,学拳、练拳、教拳,业余爱好而已。退休后始有闲心触及到太极拳史及理论方面的问题,才知道中学时代抄录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就是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中提到的“宋谱”。顾氏在书中写道:
“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名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所传抄拳谱,绝不类唐人文辞,开合鼓荡,乃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中语,疑为宋书铭自著,托始于唐人。宋书铭不知陈式太极拳另有长拳一百八势一路,故以自造之单式连贯练法为长拳。至于拉扯唐人为远祖,亦为无聊。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虚,初非偶然。刘彩臣先生学生李先五著有《太极拳》,可参考宋书铭的拳姿。”
顾氏对“宋(书铭)式太极拳”、“宋谱”的否定与批判,让我联想起当年张虎臣老师谈过的,有关许禹生和宋书铭的一些往事:
清末遗老宋书铭,自称是明代(武术家)宋远桥的后裔,藏有署名宋远桥所著《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民国初年曾为袁世凯的幕宾,做文案工作,相当于元首的机要秘书。宋精通诗词、易经和太极拳,和任职教育部主事的许禹生,有着共同的嗜好,遂为忘年交(按:民国初年宋书铭72岁,许禹生33岁)。1912 年许禹生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袁世凯执政是1912—1916年;宋与许的交往,约在1912—1917年前后。
同为太极拳人,难免技痒切磋武艺。我师言宋书铭功夫了得,许禹生根本不是对手。许性谦,虽为“体育研究社”领导,还是和属下教员纪德(子修)、吴鉴泉、刘彩臣、刘恩绶等,讲述了和宋推手较技之事。年过六旬、性情庚直好动的纪德(子修)第一个不服气,于是撺掇着许禹生,伙同吴鉴泉、刘彩臣等五六人,一起造访宋书铭。待到和宋一接触,方知古稀之年的宋书铭身手不凡、武技高深莫测,沾接瞬间,纪吴等人无不跌出丈外,于是钦佩之至,磕头请为弟子。这就是1921年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书中所写:“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指袁世凯,袁为河南项城人)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非浅,本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授业焉”的来由。
我师张虎臣先生生于1898年,1919—1930年先后在北平体育研究社、讲习所、行健会、国术馆,追随许禹生达11年之久,他所说的上述情况,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我师还说,许禹生、纪德(子修)、吴鉴泉等,都是当时的拳界巨子。特别是纪德(子修),是凌山的挚友,而凌山是杨露禅、杨班侯三个最优秀的弟子之一。纪德直接或间接得其传授,功夫精深能以膊挡重车,人送绰号——“纪铁膊”。“和宋书铭推手,连纪德(子修)、吴鉴泉都输了!”此事轰动了北京的武术界,成为当时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但这个宋书铭亦是个异常怪僻之人,和叩头的弟子约定“不许传人”…… 1915年前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政局动荡,许禹生因宋书铭身怀绝技,多次聘请他到北平体育研究社执教,宋皆坚辞不受。袁世凯死,宋归隐河北乡下,不知所终,所藏拳谱——《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许禹生、吴鉴泉等传抄,遂流行于拳界上层,被太极拳练家奉为至宝,
我学拳、练拳、教拳已半个世纪,少年时代接触,不乏六七十岁的武林前辈,按理讲应该知道更多的拳界往事,如我师张虎臣先生师从许禹生、杨少侯、杨澄甫的许多细节;和宋书铭试技,许禹生为什么不请杨少候一同前往(按:杨少候当时也在体育研究社执教)等等。奈何无知孩童,缺乏成人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待到年长思想成熟,政治风暴骤起,我家落难文革,平反回北京时,恩师已经作古,以致所有悬念皆成泡影,令人追悔莫及。
顾留馨先生于1908年,1928年前在上海读书,没见过宋书铭,也没见过宋拳是个什么样子,“考(证)宋书铭所练太极拳”所下的结论,拳界反响强烈,褒眨不一!反言之,许禹生、纪德(子修)、吴鉴泉等,拳技造诣要高得多,况且许禹生的老师——杨露禅之子杨健候(1839—1917)斯时尚在世,难道杨健候、许禹生的太极拳水平,还分辨不出“宋拳”、“宋谱”,是不是盗名欺世的“冒牌货”?因此,顾氏对“宋拳”、“宋谱”的否定与批判,越发使人迷惘难解……
实事求是地讲,就太极拳技艺而言,宋书铭是个有功、乃至作出了贡献的人物。宋的“三十七势太极拳”和推手技法传给了许禹生、吴鉴泉、刘彩臣、刘恩绶等。许禹生又传王新午、(我师)张虎臣;吴鉴泉又传吴图南;刘彩臣又传李先五;刘恩绶又传向恺然。所不知者,遗漏尚多。个人认为“宋(书铭)式太极拳”是太极拳初期与杨式太极拳并列存在的另一派系太极拳,这实在是太极拳起源的难解之谜(按:以后将作专题论述)。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另外,我们今天能见到《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功用歌》、《授密歌》、《观经悟会法》、《四性归源歌》等高深的太极拳理论,也实在应该感谢这位宋(书铭)老前辈。


补充内容 (2014-1-8 22:50):
此文似是刘习文先生的文章。发表在《武魂》2006年第1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秘籍网 ( 苏ICP备15516793号 )     

GMT+8, 2024-6-8 13:24 , Processed in 0.261005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