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韶仪 发表于 2017-1-25 10:19:35

要是一位形意拳只是以求刚猛,其他很多拳种足以

大家聊得不错
形意拳我认为只要搞对了,有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入门了
孙老说过这个
要是一位形意拳只是以求刚猛,其他很多拳种足以
但是当年练其他拳的遇到了形意拳第一代第二代,
都开始练形意拳
现在我们见到的好多视频给人家看,其实都是为了表现自己形意拳的刚猛,发力。估计平常练拳不那样
比如说孙老比喻方图原图,其实就是比喻
方图圆图的道理,其实就是说都是将周身散乱之气收于丹田
也就是说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这个是一个状态
就是说时时刻刻处于这种状态
所以孙老说时阴时阳,一气活活泼泼
不知道你们明白不明白我说的意思
孙老说: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〇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这段文章一生中要读几十遍
其实说来说去,就是内外一气流行
运用全凭当中一点子
就是周身散乱之气收于丹田
内外一气,真正的成为一气
先后天如一
全凭那个灵气
悟彻本原,其实就是这段太极拳名称所说的
是有无不立
无意之中是真意
大多数人没理解孙老所说的这段话
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
多少人在这里迷惑了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
其实这时候慢慢的会散乱的
所以去练拳时将它收敛起来
呵呵,我也是明白道理。练不到那
三拳道理实心球绣球气球,其实中心还是这个一点子
三球也是比喻
你说的那个也对,静为本体,感而随发,就是动
就是这个静的作用
所以说静为本体,动为作用
一个东西存在,总是有它存在的用处
这就是顺化
慢慢的气聚在一起先后天合为一体
一动一静,皆合乎道,不对的地方,慢慢的会感觉到,或者别人指出来,你再用心改正
呵呵,就想写字,越写越好但永无止境
不少书法家越写越拙,其实是发于本性
不是笨拙,是朴拙
见真性
吴冠中我觉得最了不起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他的东西完全是心灵的自由闪动
见本性
有些著名画家还停留在技巧上
总脱离不了一个固化的套路
吴冠中在我眼里超过好多大师
不可思议的大家
他烧过几百幅自己认为不满意的作品
随手一画就是几百万啊
狮子林

你在他的画前,只有张着嘴的惊愕
见到神了
孙老当年的拳法,肯定也是这样出神入化
所以晚年他对来访者,一趟拳,对方都是心悦诚服
一看就是自己无法达到的高深莫测
孙剑云讲,当年孙老对来学习者无所不讲。
孙老自己说就是我全告诉你,你也达不到我的水平
你得练几十年
所以他将自己一生的所得都写进书里留给后人
我的学生说:“吴冠中先生还有一段话,是说毕加索和张大千的。他说毕加索可以理解张大千,能看懂张大千的画,成为张大千的朋友;但是反之,张大千却无法理解毕加索的画。这个差距,叫眼界。
同样,练武,我们的眼界,一定要高。不能说西方的、国外的、外家的都不行。
有了眼界,即使是自己练不到了,也不会错到哪里去。同时,可以让下一代人站着自己的肩膀上往上走。”
读后很有道理,一并加在这里。


熊吉月 发表于 2017-1-25 10:19:46

吴冠中画的一般,就是结合中国笔墨情趣与西方现代主义,中西两头都半桶水,不透彻,相当于二流散打选手

周思恩 发表于 2017-1-25 10:19:54

看图说画,吴冠中毕加索张大千都次之。
成就者当属达摩大师,六年面壁,一悟即破。
别人都是循序渐进,他却是面壁而出。
原来出处即是入处。

饰慕再 发表于 2017-1-25 10:20:03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的练习方法和状态在拳谱里都有但是练到的很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要是一位形意拳只是以求刚猛,其他很多拳种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