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hj1500 发表于 2015-7-4 02:01:34

意拳不适合业余练家吗?

前辈们、您好!
我有个疑问想跟各位前辈请教一下。即:意拳是否不适合我们业余练家吗?
  我学意拳至今已经有半年多了,老师总是让我站桩,其他都没练,就那这个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头顶虚领,松肩,全身放松,双手自然下垂,垂于身体的两侧,目视前方,下颚微收,含胸,松胯……这样放松地站着。我到现在已经练了半年多。有时我有些着急,想学试力、发力、推手等,结果老师说,你连最基本的上下对争之力都没练出来,后面的几个训练内容,你想都不要想。没办法,我就只能一直站这个桩。
  我练拳只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练,即每天晚上,以及周末练。因为周一到周五要上班。每天只能拿出来一个小时左右来站桩。我练这半年多,身体确实出现各种不同的感觉和反应,比如,手麻、发胀,下沉等等。刚开始我练桩,只能站十多分钟,现在可以站到一个小时了。但我现在有一个很大的困惑,那就是练这个意拳,到底多长时间,才能练到打发劲那个步骤?本来我练拳的目的是希望能防身。但我现在根本看不到这个希望。试想一下,如果连打发劲都不会,还是跟没练拳的人一样,抡拳头打的也是局部的劲,那我还练拳干什么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和我的其他师兄聊过多次,我也观察了一下那些师兄的情况,有的练两三年了,有的练七八年了,练的练十多年了,有的练二十多年了。
有一个师兄是1996年开始学这个意拳,昨天我见到他,我很失望,我希望他能打发劲让我见识一下,结果他说他还不会发,他打的发劲,也是自己瞎发的。我看他和其他师兄推手,以及用拳击手套玩散手。当时我跟那三个师兄聊,我问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练发劲的,他们说,记不清了,老师曾告诉过他们如何打发劲,但他们现在也都是按自己的感觉瞎发。并且个个对这个意拳有点失望。看到这个情况,这个也让我感觉失望。
  在这半年多期间我跟网上其他各个拳种的人也交流过,有一个拳友,他也曾练过意拳,曾练站桩七八年,结果他还不会打发劲,他就急了,改练拳击去了。
  我还曾拿意拳跟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练法都对比过。但我一直坚信王芗斋说的是正确的。还是好好站桩吧,别追求虚华的外形动作吧,要追求真功夫吧。于是这半年多,我也没考虑其他拳的练法,就是站桩。
  但我跟我那些师兄交流,越来越让我有些失望。因为,我不知道这个拳,我到底啥时候才能练到打发劲,打出整劲。针对这个问题,我曾问过我老师,他说我太心急。
  最简单地说,我现在要追求的这个“上下对争之力”,我练了半年多,还没练出来。我看其他几个师兄,有练两年多的,有练三四年的,这个对争之力,也没练出来。我算了一下,即使对争之力练出来,还有前后对争之力呢、左右对争之力呢,还有技击桩呢,试力呢,步法呢,推手呢,发劲呢,散手呢,我一算,不要紧,我感觉,我再练30年,我也练不到打发劲那一步。完了!如果我按这进步速度,我再练50年,才能开始练打发劲,可是我50年之后,我都80岁了,也许我不到80岁就已经死了。我有时就在想,难道我不适合练这个拳吗?如果我不适合练这个拳,我那些师兄,为何练那么也都不会打发劲?练了二十多年的人,也不会打发劲?难道这个意拳太高级,不适合我们这些业余练家来练?若想练这个拳,必须每天拿出5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练?
  形意拳练法,练打发劲比较早,站几个月三体式,就开始练打发劲了,从劈拳开始……可是按王芗斋那拳论,形意拳这练法是错的。连姚宗勋都说,如果桩功不过关,试力不过关,是不能练打发劲的,否则错误运动习惯形成了,就改不掉了。
  我就在想,意拳就像盖大楼一样,是建50层楼的设计思路来训练的,而形意拳是按5层楼的设计思路来设计的,正因为是按50层楼的设计思维来搞,所以地基要求特别高,所以,对桩功要求很高。可是我们这些业余练拳的,根本没那么多时间来。难道我们站三十年站,桩功还没过关,后面的也练不了?
  请各位前辈帮我分析一下,是否意拳不适合我们这些业余练家吗?

CDkey51 发表于 2015-7-4 02:04:27

拳路钩玄——忆随恩师姚宗勋先生学拳(上)
薄家骢
今年3月14日,是芗老二女王玉芳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意拳(大成拳)在京的数百人,在朝阳金米兰酒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纪念活动。诸多师伯、师叔的后辈传人和北京市武术界其它拳种的同道与会,场面非常热烈,令人感到意拳(大成拳)如今队伍的雄伟庞大,能从与会诸多名家不同的方式表达中,感受到人们对意拳(大成拳)事业未来发展的期待,当然也能读出大家对当下呈现的某种下滑趋势,充满了期待与彷徨。
眼前意拳(大成拳)团结一致,憧憬明天的氛围,也让我激动万分。三十年前,恩师姚宗勋先生临终遗嘱:“你们谁也没有达到意拳的最高境界,我走了以后你们一定要往一起‘凑’”。好一个“凑”字了得,它既是要求后人展现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兴盛局面,又有把每个人的心得体会无私奉献的具体希冀。现在见到过芗老,姚师及第二代意拳传人的人,屈指可数。我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把我所知道的一切,说出来,供后人明鉴。
一、几句开场白
近两年,我因拙体欠安,淡出江湖。天不亡我,恩师泉下护佑,我又弃疾崛起。年逾古稀,与意拳结缘半个多世纪,我最得意的是全国武林给了我最高的荣誉“意拳儒将”。有的人说这个称号有一点贬义含焉,就是说所谓儒将就是不能打。不管这些,反正本人听了很得意。至于能打不能打,是非自有公论,某幸不辱门。重出江湖以后,我最想办的一件事就是,想把自己一直想要说的话,说个痛快,不然的话,总有如鲠在喉憋曲难受的自我折磨。
近来常忆起恩师驾鹤西行那一天,叫白金甲师兄唤我到怹的病榻前说有要事相嘱。我从单位火速赶到老师面前。老师对承光师弟说:我走后拳里的事先叫你薄大哥张罗,你尽快熟悉接班。家里所有的资料都交给薄大哥去整理。恩师交待承光师弟过后,两眼圆睁溘然辞世。我肩负千金重担感恩悲痛,心中许下庄重承诺,要用我毕生的精力完成恩师的遗愿,把他老人家未竟之事业继承发展,我非常庄重地用我的双手帮恩师合上双眼。然后和承光师弟一起给老师擦洗身体,刮胡子,换衣服。所有这一切均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在敖石鹏师伯,张中师叔和承光,承荣师弟的举荐之下,我继任北京意拳研究会第二任会长,近十年光景,我在位直到意拳申遗成功,圆满离职。承光师弟日渐成熟,接班一直到现在把研究会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现在想起这些,我决定用我追随恩师学拳的经历,以及姚宗勋先生的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写下一篇类似拳学回忆录的文章。目的就是在自娱自乐自嘲自慰的同时,把恩师的卓越教学方法和我本人学拳的粗浅收获,无私奉献给所有从事意拳并立志发扬光大意拳的同道友人。我已年逾古稀无所顾忌,想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剩下的,谁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区区此心,知我罪我,笑骂由人。本着忠诚信义,不欺人,不欺天,不欺心的为人宗旨,写下如下拙文,恳请天下群英,正人君子,扶正批评。
   
二、初见姚宗勋
1960年我赴学京城之际,带着三姑王玉白(芗老三女)的推荐信,到姚舅府上(从:从王玉白那儿论,我要叫姚师为舅)拜师学艺。姚先生当时对我提出三项要求。第一今后不能称呼姚舅,要叫老师。第二,大成拳是你师爷,我不够大成,以后我的学生都要叫意拳。第三,我只能教你拳学的三分之一,你要举一返三才能跟我学拳。这是老师第一次对我的教诲,我铭记在心,一辈子不会也不敢忘记。关于举一返三,我请教金甲师兄是什么含义。大哥说就好像老师告诉你这个地方叫桌子角,你就应该想到一个桌子有四个角,你要再问那个地方叫什么,老师就不会回答你了,你也不配跟老师学意拳。从此白大哥就成了我的半师半友。每当我有不敢问老师的时候,白大哥都会掰开揉碎非常详尽的给我解答。在这里我给白大哥深施一礼,谢谢。(恩师帐下桃李满门,我最敬重的是白金甲白大哥。白大哥从人品到拳学我等均望尘莫及,打个比方白大哥读的是博士后,而我们还在啃中学课本。遗憾的是白大哥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隐居林下不问江湖久矣。)
开始学拳是在中山公园水榭,老师教我练站桩。每到星期天,我都会一大早从体院赶到中山公园练拳。一上午最少也要站两个小时的桩。老师最多给我摆摆间架很少说话。有时直到练功结束老师要离开的时候,才会有人提醒老师还有一个学生在那里站桩哪。老师才会转过头来说:“家骢回学校吧。”说老实话那时候我对站桩没有一点体会和认识,幸亏我在天津体校有少林十三式的站桩体能,才会靠傻站桩通过了老师对我的考验。
三、意拳机密的起步
老师真正教我站桩是从“扽绳”开始的。我给大家钩玄的意拳机密也从这里起步。所谓机密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二战时期某国的玻璃行业非常卓越,做出来的玻璃不起泡。于是许多国家花重金去买这个工业机密。结果买来了一个词两个字“搅拌”。您说所谓机密就是这么简单,但是他不说你就不知道。“扽绳”也就是这个样子的机密。“扽绳”的机密在于两手好像抓住一个横杠保持手不动,然后用两手拉动身体此时头部向前颈部向后,体会拉不动扽不动的劲头儿。此时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通过“扽绳”的意念培养全身的统一整力。我在中山公园见到过王斌奎师叔的“扽绳”。他老人家做的动作看上去很有力量。从练“扽绳”我知道练站桩不是不动的傻站。要在不同的训练时期在看似不动的状态下,加上不同的意念活动也就是各种基本功。比如“摇旋”“神龟出水”“放风筝”“饴糖试力”“分水试力”“扶按试力”“正甩手”“半步”“掸手”“蛇缠手”“内外分手”“十字手”“翻饼”“天王伞”“搬缸”“猴爬杆”“激灵颤”“闹鬼”“鬼扯钻”“涮筒子”“猴扇风”“变脸”“二指钩眉”“霸王敬酒”等等。有关这些功法的详细论述,在我的《意拳—大成拳探秘》一书中都可找到,也可以通过网上查到《中华武术展现工程》薄家骢意拳有关影像及说明,到了提高的训练阶段。站桩的时候还要不断地把这些基本功分别组合逐步加强意念活动。总之,站桩绝对不是傻站一动不动,“傻站”那叫什么意拳?
学会逐渐把已经学过的基本功揉进站桩中去,那基本功就没白练,站桩也会越来越有味道。当然光站桩起码可以养生,可以增加功力,但对提高拳术技击则毫无意义。
恩师在我经过一段“扽绳”训练以后,开始给我讲六面力,相对用力。讲争力从站桩时候的手型介入。任何拳术都讲究手型,意拳也不例外。以扶按桩为例,两手的食指和中指上翘与手心形成上下争力,拇指与小指形成左右争力,食指和中指与其他手指形成前后争力.这样六面争力就都有了。从今往后所有的站桩,试力都要保持手上的六面力,这样做下去所谓的“高频震颤”就会不期而至啦。
所谓相对用力,是意拳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以分水试力为例,手往前拨身体往后来,手往后划身体往前移动。这就是我师爷所说:试力如同在空气中游泳。当年在中山公园有人问过这类的问题,老师问我:“家骢你在水中时是这样吗?”我说当然是。这正是老师所倡导的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意拳哲学理念。我本人就是游泳运动员,用游泳理论解释分水试力再合适不过了。老师教我从基本功“摇旋”中体会身体与手的相对运动。“摇旋”时手不能动要用身体带动手去“摇”去“旋”。摇是身体和手的平面相对运动,旋是身体大幅度的圆周相对运动。“摇旋”,是意拳训练最重要的基本功,每天都离不开这一个,练多少都不算多。因为越到后面的试,发力直到技击应用都离不开它。相对运动在学习意拳的全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练到发力的时候。比如肩发力,发右肩整个右臂要往左悠过去。膝发力脚后跟要往臀部打去,如此而已。
“缩即发”的原则是很多练意拳的人经常忽略的重要之处。他们经常是一厢情愿的径直前往。希望这些朋友多看一看举重运动员的提铃至胸和挺举动作的完成。举重运动员提铃至胸的动作,正是意拳练功中的重要一个要点“闹鬼”,所谓“闹鬼”就是大腿根部的那一个鼓秋,也就是缩伸的连续完成。提铃至胸把杠铃换成一个平底锅想象要把平底锅中的大饼靠大腿根部的伸缩前翻一个面,后翻一个面,那就是“翻饼试力”。
四、千万别再傻站桩啦
看一看相对运动在现代体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前面的一大段话,真心奉劝同道的朋友们,千万别再没完没了的傻站桩啦。站桩是意拳的灵魂不假,但要始终认为只要站好桩,意拳就没问题啦,那就太悲惨了。站桩自始至终都是意念的勤奋。只要站桩加入了应该加入的意念活动,那才是意拳正轨。站桩既是意拳基本功和体能的储备手段,又是在某阶段在一个动作要领的强化训练。你可以想一想从这个桩到那个桩就是怎样的技击应用。弄懂这些那就缺什么補什么吧。举个例子:从基本桩浑圆桩开始经过扶按桩一直到推托桩二指钩眉不正是正发力的全过程吗。平常所说,这人身上有东西,那人手上没东西,就是指能不能在他的身上看到应有的基本功含量。只要这样的站桩才会在不久的将来,达到“有形有意都是假,意到无心始见奇”的崇高境界。按照现代体育的解释,“意到无心始见奇”确实没什么了不起。我作为游泳运动员,在水里泡了一辈子,现在我睡着后,你把我的手脚都捆上,扔到水里,我也不会淹死。只要我浑身一扭动就会浮出水面,不用什么蝶、仰、娃、自等标准姿势。这不就是意到无心始见奇吗。水球运动员只有忘记了游泳,才能打水球。冰球运动员,只有再不会考虑怎么滑冰,怎么倒脚的情况下才能去打冰球。这些事情都可以称为“艺到无心始见奇”。站桩在外形不动的情况下,贯彻了若干的基本功,这才是站桩的最高境界。才会有一触即发的“激灵颤”。也就是在这样站桩的基础上,站桩有了许多基本功的内容以后。才可能用“三尺以外,七尺以内,有如大刀阔斧之巨敌,及毒蛇猛兽蜿蜒而来”的意念,以求不加思索,达到浑身难买激灵颤的至高技击境界。就是说只有你本身具有熟练达到忘我程度的“功夫”或者说物质本钱的时候,实现意到无心始见奇,才不是妄想。拿您开车来说,开始学车的时候您要知道哪是离合,哪是油门儿,哪是刹车,哪是档把儿。但到了您成为一个熟练的司机的时候,您开车脑子里还有这些吗?技术到了“艺到无心始见奇”的程度才算会了一门手艺或者叫功夫。
(待续)

morpheus 发表于 2015-7-4 02:05:29

首先,王芗斋老先生和以孙禄堂为首的形意门有矛盾,他批判形意拳有一大部分是因为私人恩怨,并不代表形意拳不好。个人觉得形意拳的境界不必意拳低,并没有五楼对比五十楼之说。形意拳站三体式不过关,练后面的东西也用处不大,这一点和意拳的道理差不多。

至于你自己的问题,我没见过你老师,不能妄自评价,但就个人经验来说,不应该练这么久还没到发力,所以有可能你的老师不会教,或者不愿意教真东西。我所接触到的意拳门人,一般练个三五年就多少会有些成效,有些肯下苦功的都会出现很客观的成效。如果LZ在北京,不妨去姚氏两位先生或大催先生那里看看,体验一下他们学生的进度。

kekekekeke 发表于 2015-7-4 02:08:06

先练个圈捶用着 这点很好。我教学生也是先原地放松转腰,接着甩手,再接着把手抬高甩 再借助把手掌变成拳。 先原地甩 在走步甩,几个月甩下来,王八拳还可以打打的。
这个是我自己摸索的,我练的时候教练教先是前手直拳,这个直拳我练了一年,但是,我发现有些学生觉得直拳不好练,只是为了防身的我就直接教他王八拳风格的 圈捶或摆拳用着。



因材施教这点真的很重要。老师一定要看学生的情况教。

ronaldwang 发表于 2015-7-4 02:08:48

還是到別處看看吧! 像你老師的教法, 不是不可以, 但總得要能鎮得住你們才行, 如老師本身功力驚人, 又或有某些大弟子們很利害等, 否則, 都不太好說.
即使在別處看到有好老師, 去學了, 也才是剛進門, 能不能學得好, 尚不能說.

當今學拳, 誰不是業餘的? 職業拳師難道還有空到這兒來聊天嗎?
所以不要老是說業餘不業餘, 老師看上了你, 業餘也得變「職業」, 你就是用心去學好了, 學上心, 業餘也能很上檔次, 就是不要去跟職業的打擂台就是了.
或許日後見識過許多, 你才會發覺老師現在教你的, 才是較實在的.
再又, 意拳實在沒有發力不發力的這階段, 練上了, 搭手了, 要把人放出了, 要打人了, 就會自行琢磿着發力的方式、力源、力點等等, 不是就有一個階段叫發力.
所以, 就是要把人打倒的問題, 打倒了, 還有漂亮不漂亮的問題, 勁兒到了, 對方應手而倒, 就叫會發力了.

學拳的其中一個樂趣, 就是去東看西看, 見識各家之長, 能有這些經歷, 即使自家功夫不怎麼樣, 還是會很高興的.

lovewhk 发表于 2015-7-4 02:11:32

大哥呀,本来我觉得我练的时间短,没练试力,还没练发力是正常的。而我见到我那几个练了十几年的师兄,甚至二十几年的师兄,居然也不会打发劲。我就太失望了。哪怕我见到一个功夫好的师兄,我也能有些信心。

我一个师兄,是从1987年开始练这个意拳的,上周听他说,他遇到一个练了6年弹腿的,他还搞不过那个练弹腿的,他说的时候很伤心,我呢,是很失望,对这个拳的训练方式失望。

jean 发表于 2015-7-4 02:14:32

哦。形意拳,我没练过,只是听别人说的情况。听人说,都是三体式姿势基本没问题了,就开始练劈拳打发劲。姚承光,崔先生那里还真没去过。还真不清楚。
我本来想坚持好好练的,这一段我陆续见了几个师兄,(我老师的早期的徒弟),我对这个意拳练法有些失望。因为我没见到有练的功夫好的师兄。

ljf120 发表于 2015-7-4 02:16:44

其實用文字要把竅門告訴樓主, 在這兒也沒甚麼作用的. 還是找個懂教的老師, 好好學吧! 千言萬語, 也抵不過在好老師身邊待幾個星期.
站樁功夫,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心安自在, 湛然寂然, 方為入門之功. 入路有很多, 有老師看着始能知當中味道. 樓主所看重的並非技術問題, 而是總體技術如何成就的問題, 不要被旁枝末節導開了. 世間功夫亦多, 意拳以外, 還有許多花花草草, 找種適合的練, 練出趣味, 身體安康, 方為正道. 即或非意拳不可, 也還是有許多支流傳人可跟從, 練下去雖然功夫不一定很大, 但總也有個心安自在的歸宿.
總之, 好好想想如何走向, 然後試着去改變. 日後練進去了, 會發覺原來之前自己的想法都是有徧差的. 這些情況我過去大抵都經歷過, 說實在的如此惶惑懞眜, 根本就不能算是練拳.
拳術也不過是生活的一種可能性, 你不練拳去畫畫, 也是一種很好的消閑嗜好; 練練瑜珈也是王道, 要自衛的國內國外的林林總總, 為甚麼非得要搞得自己焦焦灼灼不可?

kczm 发表于 2015-7-4 02:17:33

形意拳没练过,我只是听拳友说过。看了一些形意拳的书。没深入了解。目前我只练了这个意拳的桩。

robbie19712004 发表于 2015-7-4 02:20:14

二楼是好人,在帮你呢。仔细看。
上下是比较难的。
建议你找个好老师。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意拳不适合业余练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