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大侠 发表于 2015-8-29 15:32:25

王芗斋拳道拳谱秘诀解密

芗老之女王玉芳先生公布《大成拳谱》实乃武林幸事,该谱揭示芗老拳学之真谛。下面笔者根据多年修炼中会武道,解读其点滴,以飨同道。
  
芗老在《大成拳谱》中说:“大成拳试力的动作,讲究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蠕动即是姑荣、鼓蠕)。鼓蠕的动作虽微不可见,却是全身皆动。大成拳的要求就是要一鼓蠕就能把力发出去。此种蠕动正是功夫到了体成一块的整劲之动。蠕,是一种爬行的软体肉虫,它的动作很微小,但一动则全身皆动,这是它特有的本能。我原意是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可能是由于不理解或理解得不深,有人却把我的话说成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请问,不动怎么能打人呢?这也可能是因为不理解,也可能因为蠕动二字与不动的读音易混吧。”
  
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有不少大成拳求学者不明白“不动”其实是“蠕动”。“ 蠕动”十分准确形象地描绘了大成拳站桩、试力的肌肉运动模式。由于肌肉的粘滞性和肌肉连结“体成一块”的整体性,决定了只能是“蠕动”,而不可能是简单的伸缩和明显的位移运动。这种不显眼甚至看不见的“蠕动”形式正是中华武术独有的,绝非简单的移动运动。
试力要缓、匀,运劲如抽丝。肌肉呈“蠕动”状态,在外形的微动“蠕动”中能更好地保持运动的六面整体力。那种明显的“推拉”试力、“伸缩”试力是根本试不出六面整体力的。当试力功深后,“小动 ”也可,“大动”也可,但不论怎样,内部的肌肉“蠕动”是不变的。不论怎样进行试力,都要柔若无骨,每个关节、肌肉都要松开“蠕动”,像槐虫一样。可以说,没有整体肌肉的连结“蠕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试力。
  
“蠕动”表现在站桩上就是一种外形未见其动,内在却生生不已的“蠕动”。此时的“ 蠕动”显得更加微妙。所以说,站桩绝非“不动”,而是“不动之动”,即“蠕动”。正如吾师杨鸿尘先生在其著名的《王芗斋拳学》中所说:“站桩并不是呆板地站在那里,而是在找动,也就是松紧贯穿站桩始终,功力越大肌肉本体感觉越大。站桩时要在不动中求微动。”这是对“蠕动”的科学解释。
  
现在,许多大成拳爱好者六桩多年而毫无所得,就是因为他们死站桩、站死桩,站在那里不动地进行所谓的“意念”训练,而肌肉根本没有得到“蠕动”的锻炼。
  
芗老的“蠕动”之说,一语道破大成拳之天机。为了准确地表达不动之动,芗老用了“蠕动”。

mrj_mrj 发表于 2015-8-29 15:43:00

王老夫子有极高传统哲学休养,雅善思辩。夫子的后人传统文化休养就很一般了。不动就是蠕动,不动就是动。静为躁根。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生生之为易。比如植物,不停生长而不可见,故见不生。蛹化蛾,未化时,生命正一刻不息的准备变化。生生不息,不息即易。生生之谓一,为易。中国古人早就对宇宙以及事物有充分的辩证认识,只是今人不读书罢了。以蠕动代替不动,非“典”,失“训”。拳论陡丧色彩。不好。何况蠕动肌肉总是用力了,对训练下意思神经反应产生障碍,于连续爆发的获取画蛇添足了吧。更遑论下意思以外的神明威仪了。

mxyskymxy 发表于 2015-8-29 15:49:34

您这个高深。没看懂。

u56 发表于 2015-8-29 15:50:28

练不出整劲,怎么动都没用,怎么练他就是不说,非说和别的武学不一样,其实都一样。

danier2000 发表于 2015-8-29 15:51:44

这本书是齐老先生写的

呒呣 发表于 2015-8-29 15:52:39

讲的好!!

sukilaw830 发表于 2015-8-29 15:54:21

不是传导,如果是传导就是先后了,那怎么做得到肌肉若一呢,应该是松紧转换。

qwertyu111 发表于 2015-8-29 15:54:28

这种话基本没说。
关键是怎样“蠕动”才能让功夫上身?怎样“蠕动”才能让对手一击就溃?

danger9527 发表于 2015-8-29 15:54:30

蠕 从局部来讲 就是掤劲 一种波浪式的传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芗斋拳道拳谱秘诀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