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孛 发表于 2015-10-24 09:01:40

心意六合拳艺传真

心意六合拳艺传真(手抄本)序凌汉兴 编者按:此文系河南派心意六合拳巨匠卢嵩高先生(上海)的得意高足凌汉兴先生为其亲手写作的《心意六合拳传真》所作的序。该书十分翔实地记录了心意六合拳的原传风貌,实为不可多得的心意六合拳真传版本。凌先生写作该书历经数年,所载内容均经卢嵩高老师过目,皆为真传心意无疑。凌先生在序中所论述的问题,不仅是当时心意六合拳界未得真传者的通病,也是现在心意拳界的普遍问题。今日读凌先生之文,依然令人警醒! 该手抄本是凌老师在八十年代在1953年稿上重新补充、编撰而成的,内容上有所增益,是目前流行在外的该书的最完全本。现保存在马胜利老师处,是九十年代初凌老师亲自赠送给马老师的,并题字嘱其发扬光大。马老师一直对此书珍爱有加,表示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会用于经济目的,只要有缘,可以奉送。 心意六合拳艺,相传创自宋代岳飞。飞幼好武艺,后得名师周侗之嫡传,文武兼擅,其武艺之造诣,尤为精遂。于是集众技之长,撷精取华,参以心得,著为《心意六合拳经》,是为《旧谱》。元明两代,几乎失传。逮明末清初,有姬际可氏,字隆风,武艺高超,历访名师,游终南山,得此《旧谱》,悉心揣摩,融会贯通,遂收其精微奥妙,广为流传;于是由晦而明,发扬光大,亦云本矣。 考《旧谱》所载,其术易简,其象形仅六,曰:鸡腿、龙腰、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六者为心意六合拳艺之身法。又云:势势如虎扑,把把如鹰抓,为起手出势之攻法。鹰在长,熊在束,以象攻守之势,谓之鹰熊斗志。此皆先哲仰观鸷鸟掠食之势,俯察猛兽搏斗之形,象形取意,以意立拳。尽皆采其擅长,补已之短,法良意赅,曲尽妙用。拳名心意六合,盖心动意随,内外相应开合,而心实为之主宰也。若能理会心动意随,浑身俱动之义,则对于拳艺之道,思过半焉。 由是观之,先哲所守者约,故习焉而功深;其术易简,故临敌而捷动,不期然而然也。奈何昧者莫之知,增益之为十大形,曰:龙、虎、鹰、熊、鸡、猴、燕、鹞、马、蛇,而附以雷声。再增益之为十二形,曰:龙、虎、鹰、熊、鸡、猴、燕、鹞、马、蛇、鼍、鲐,而雷声不与焉。且更名形意,所增之形为七,已由简超繁,而妄删雷声,则惊法阙如,于是樊然淆乱,几失心意六合拳艺之真谛矣。 窃维增益之故,当时亦不过便于教授徒众,启发常人易于理解而已。后人不知,视若固有,则未免画蛇添足之见。盖龙、蛇仅大小之别。猴在束,而熊亦在束;鹞鹰同属,其性能相类;燕子掠水,与鹰之掠食,其行动何殊?马奔虎践,实同义而并称。再增而鼍而鲐,更无论矣。若基本之形,可任意增减,则所治之形多矣。例如:鲤鱼打挺为鱼形,乌牛摆头为牛形,丹凤朝阳为凤形,狸猫上树为猫形,然则何止十二形耶?至于雷声之废,实乃管窥蠡测,以为雷声涉俗,有失文雅,而茫然不解雷声有舒气、发劲、惊敌之作用,体用具备。故妄弃雷声者,实不足与语心意六合也。 此拳之特点,其易简已如上述,而其为用则不涉丝毫虚玄荒诞,与力学不牟而和。科学证明物质就是力量。观乎《拳谱》云:“打法须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又云:“浑身齐到无拦挡”。则知此拳不是一挥拳,一投足以袭敌之手法而是全身以赴之整劲,而以丹田为主。盖一拳一足之质量,所冲击之力,焉能与全身之质量相抗衡?人之瘦小者,其浑身质量之重亦近百斤,设运用此百斤之质量,捷若闪电,以碰撞对手之中节,则对手虽形体魁梧,欲维持其重心不外倾,不仰跌,亦难矣哉!譬如百斤之锤,所击之力,何堪与四五十斤之锤相比拟,其理一也。 是故心意六合拳艺之发拳,多身力摆撞之挤劲,而丹田为之主,腿臂为之辅,所以其势倍猛。且夫劲道刚柔,不偏不倚。上下有束长之势,左右寓开合之劲。当其束而合也,胸腰内涵,肩胯紧裹,神气内敛,身如弓之引满,蓄而待发;当其长而开也,胸腰凌直,肩胯舒展,神气随势外发,而身如弓之复原,拳如箭之脱弦焉。 此拳授自我师卢嵩高。卢师为河南周家口人,少侍名师袁丰仪,而袁师系买壮图老师之入室弟子。当时从袁师习艺者六十三人,得其传者,仅尚学礼、杨殿卿、卢嵩高三人而已。卢师年最幼,功夫亦最浅,惟以出手敏捷见长。今卢师年已七十有九矣。余既恐卢师之后,不得其传,又恐传焉而不真,则甚于失传。故将拳势摄影刊出,并尽已之心,详为诠释,不隐不秘,以示忠实。俾后之好斯艺者,对我国固有之拳艺,有所领悟,而不惑于荒谬之说,则专心一志,身体力行,不难水到渠成,极于所诣矣。一九五三年冬撰于上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意六合拳艺传真